「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

“激活创新——圆桌对话”合辑精编(上辑)

2017-12-09



「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是一场对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验性探索,将秉持跨领域、跨时空、跨文化原则,集成全球学术智慧,联合全球院校与社会各界的领袖学者、科技实验者、未来预测者、设计研究者、社会学者、商界精英等,打造一个专家汇集、智慧碰撞、多元发声、合作共赢的全球「未·未来」平台。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双一流建设的艺术院校,为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迎接建校百年之际,将于201712月至20189月期间,启动「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


123-124日,「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第一阶段活动激活创新——圆桌对话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举办。为期两天的圆桌对话上,专家学者们就相关话题进行了讨论,以下是本次活动的精彩内容汇编。


640.jpeg


「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

 “激活创新——圆桌对话


640-1.jpe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未·未来」活动项目策划人

宋协伟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本次「未·未来」活动项目策划人宋协伟教授出场作简要活动介绍,他表示,「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倡导发起全球教育共同体,将秉持跨文化、跨领域、跨时空的原则,集成全球学术智慧,联合国内外各大院校与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们,以问题导向、课题实践、教育战略为步骤,共同开启一场对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验性探索,深度探讨与拓展未来教育议题,重新定义未来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延伸传统教育边界,同时并搭建一个专家汇集、智慧碰撞、多元发声、合作共赢的全球化创新艺术设计教育平台,从而促进中国未来艺术设计教育全新模式的构建,推动全球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


640-2.jpeg



克莱芙··希尔登


西班牙马德里IED设计学院克莱芙··希尔登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演讲:怎样以跨专业的方式培训人才?以及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看未来?克莱芙··希尔登表示,他热衷于以不同领域内的方法论相结合,从而进行综合实践的方式;推崇在现实生活语境下,为技术找到实现应用化与商业化的契合点;他还提出应从系统的宏观视野看设计的思维角度,而专业化乃至超级专业化可能限制了我们的视野,造成跨界沟通的障碍,并提出应以批判性思维进行探索的观念;同时针对本次大会的核心议题教育,提出应向下一代传递人的基本价值,社会的基本价值及相关基本概念的倡议。


640-3.jpeg


640-4.jpeg


圆桌对话现场


640-5.jpeg

碧西·威廉姆斯


美国巨变网络公司碧西·威廉姆斯,同样为观众抛出两个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设计的生活之中,那么什么是设计?我们又该如何设计出好的设计和好的人生?她从体育与媒体、医疗科技、休闲与旅游、文化、城市生活及自然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对于设计如何在艺术和科技中思考。她认为设计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领导力的创意,领导力就是实现预算范围之内进行想象,看到我们的愿景,并通过不断地学习采取一步步的具体措施。碧西·威廉姆斯最后提出教育不是单一的维度,它是多平台的维度的观点,她认为没有一种方式是直接通向成功的方式,我们需要有不同的途径去探索。


640-6.jpeg


大卫·格斯坦


美国库伯联盟建筑学院大卫·格斯坦以未来是未知的为主题,提出我们在通向未来的导航过程中该如何创建知识、如何创建新形式的知识、如何面对新形式的转型,尤其是通过艺术教育进行创造的一系列问题。他通过一个固定相机与胶卷相机进行互动的视频,向观众们传递了他对于未知是怎样在转型中进行探索的观点。接下来大卫·格斯坦讲到时代的改变,他认为改变世界最重要的工具是问题,时代的转型带给世界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640-7.jpeg


安东尼·邓恩


美国纽约新学院安东尼·邓恩以如何思考未来的实验项目开始了本次的话题,他的团队制作了名为联合微型王国的一系列虚拟情景,并试图在项目中通过进化控制整个社会,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有关世界观的讨论。除此之外,安东尼·邓恩还探讨了作为设计师,如何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发展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探索跨专业的可能性。他认为在21世纪也许还无法就一些边界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但他认为这个过程是在试图提供一些特殊的视角,让我们更好地深入、广泛地思考设计作为催化剂怎样促进跨专业的发展,促进、强化科学领域或者是考古学领域各方面的想象,这样就能够创造出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


640-8.jpeg



冯雁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冯雁的演讲,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机器人怎么真正了解人?怎么让机器人产生和人一样的同感?她表示,同感心是使机器人了解人类情绪,并更周到地服务于人类的重要因素。此外,她也对人类的情感进行了量化分析,从而分成了价值激发两个维度。她通过深度学习的系统 Emotion 卷机神经网络模型,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意识到人的语言和情感,并和人类沟通。还提出用面部识别、语音识别、语言的识别、语言理解来了解人的个性。基于以上研究,她通过视频录像向大家展示了像超级女孩这样经由深度学习的算法而产生的理解人情绪的机器人,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语调、语音、使用的语言等,把虚拟的人或者是虚拟的系统进行表现。


640-9.jpeg


640-10.jpeg




圆桌对话现场


640-11.jpeg


理查德·佩雷斯


南非开普敦大学的Hassoplattner设计思维学院创始院长理查德·佩雷斯的演讲,与大家探讨了关于如何将设计推向未知领域的命题。他描述了设计思维研究所的发展脉络,以及他所在开普敦大学原有的教学模式及其直面的复杂性,提出了如何理解设计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他分享了平时的教学经验,有关于教育学生们怎么彼此互动,怎么分享专业语言,跟别人讲述自己的创意。他还提出了新常态双钻石模型两个概念,前者是有关应对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后者是一种培养学生的思维状态、思维模式。此外,佩雷斯谈到,学校希望把直觉性思维和分析式思维相互平衡起来的尝试,希望不要对传统的设计进行颠覆性的改变,而是让学生们领会传统设计的工艺与过程。


640-12.jpeg



阿什利·霍尔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阿什利·霍尔作设计五个未知的未来的主题演讲,他首先谈及了自己基于非线性教育这一话题的观点。21世纪的学生们面对非常复杂的环境与现实问题,他希望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的头脑进一步得到扩张和训练。他的第二个观点是为失败去设计,希望学生在失败后有弹性和韧性,去欣赏失败,也能够从失败的角度理解成功,发现成功需要做什么。他的第三个观点是为了保护未来进行设计。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控制科技、颠覆性创新的风险,我们应该在公共空间里使用科技保护自己的身份、行为。第四是创意的共同集会。未来是教授、学生和人工智能的三角关系,对于设计类院校而言,十五年之后可能就会拥有具有创意能力的软件,录取学生时也会测试这种辅助智能的能力,这样的未来正在发生。他的第五个观点是全球化的教育是否正在抹杀设计的多样性?,很多会议告诉人们如何设计,导致设计越来越类似,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实现更多形式的设计。未来,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化设计的中心,担负巨大的责任。所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进行合作,让学生分析如何让一些事情、物件拥有本地化的文化和身份。最后,他鼓励人们面对全球化进行设计,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合作。


640-13.jpeg



皮尔·毛希丁·沙提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皮尔·毛希丁·沙提克的演讲,从一系列以难民危机为核心完成的设计切入,列举了众多设计者基于关乎难民危机的供给、生存、身份、性别等众多方面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所进行的设计,而以这一全球性公共问题出发进行探讨。媒体发展与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人类共识趋同语境下,人类似乎渐入一种混乱状态的趋向,而混乱一致也正是谈到跨文本、跨边界、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时候所面临的重要议题。


640-14.jpeg



鲍里斯·穆勒


德国波茨坦应用科学大学鲍里斯·穆勒首先用一个Google3D模型,引入了对城市复杂性创作的实用性的探讨,从历史环境的角度去解释设计与科学标准的关系,并列举了相关事例,分别是莫拉达对可视化语言概念的探索,人与动物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研究,强调可视化技术实际上是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一个结构。鲍里斯·穆勒还对设计师如何与科学家合作做出一些具体分析,从学生项目shifting maps,内嵌活体细胞3d打印科学项目,coins联合创作以及气候变化可视化项目中强调了设计与科学之间合作的巨大潜力,阐述了增强现实的研究对于人们理解数据的帮助。


640-15.jpeg


640-16.jpeg




圆桌对话现场


随后,会议进入了由大卫·格鲁斯曼主持的圆桌讨论环节。他谈到对于设计的理解存在个体差异性,提出了关于设计思维的问题;皮尔·毛希丁·沙提克从物理与哲学意义两个方面来思考设计思维,将设计思维看作一种指导人们走向解决方案的工作方法;理查德·佩雷斯谈到,不管我们为谁设计,我们要一起设计,他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跨界合作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而布鲁斯·茅则具体提到了分散化设计思维的方法,并以建筑领域为例做出诠释。

 

在问答环节,来自北京服装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同济大学等学生,通过直播视频听会,提出了关于智能穿戴的设备、未来的生活方式、传统艺术在未来的角色、智能机器所结合的技能教育、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人类的未来生存领域、设计领域女性话语权、AI的学科引入等问题。

 

最后,演讲嘉宾与相关的院校一起制订了课题。冯燕的课题——“有同理心的机器人,选择的学校是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和江南大学;理查德·佩雷斯的课题——“全新的工作方式,选择的院校是开普敦大学设计思考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和北京服装学院;阿什利·霍尔的课题是——“设计五个未知的未来,选择的院校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皮尔·沙提克的课题——“设计与媒体的换位,选择的院校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和山东艺术学院;鲍里斯·穆勒的课题——“设计科学论设计和科学的过去与未来关系,选择的院校是德国波茨坦应用科学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和新疆艺术学院。几组课题将分别由国外专家与所选院校师生进行为期五个月的课题研究。


640-17.jpeg




文丨设计学院

编丨艺讯网

图由「未·未来」官方提供







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星号为必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