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 | “测试未来:克莱夫•范•希尔登”讲座实录
2017-12-01 中央美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11月24日晚18:00,克莱夫·范·希尔登教授的“测试未来”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担任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创新设计课程教师程书馨担任翻译。讲座首先由王春辰副馆长拉开序幕,宋协伟教授结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改革发展,介绍克莱夫·范·希尔顿教授的背景资料,之后由克莱夫通过详细案例来分享他的测试未来研究方法论。
讲者克莱夫·范·希尔登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担任主持人
宋协伟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克莱夫早年是一个社会学家,他因为参与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而第一次接触设计——独立出版报纸。后来他来到英国,80年代末期阴错阳差来到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电脑相关设计硕士学位,他毕业后,开始了在大型科技公司的科研实验室的工作,探索通过设计与科学、社会、人文的结合促进经济和社会系统转变的可能性。学科在发展,所谓的大学教育在进行变革,人类生产的资源将进行重新分配。克莱夫在过去二十年形成了一套对于未来进行探测的方法,设计不停留于产品表面,而是成为战略决策的思考方式。他在飞利浦创办并领导DesignProbes设计探究实验室,他形成了一套非线性未来测试理论。克莱夫在1996年是最早进行了可穿戴商用产品概念的预想,进行了对当时传统产品概念的颠覆,也预测到了可穿戴产品已普遍存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传统物理学概念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学科的发展,单一产品的设计转向为系统中的设计。克莱夫所关注的是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情景,并形成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从几年前开始教育改革,把全球多元的研究方法带入到教学中,并即将在12月初开展「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形成一个全球声音碰撞的平台,全球连线互动提出问题,并邀请到包括克莱夫在内的十几位思想者,开展长达半年的课题研究,形成全球大学生青年创新平台,将大学生的思考推到到主要平台;并在明年9月的校长论坛中凝聚而成全球艺术设计教育联盟,联合全球校长,探索未来教育战略。
| 克莱夫·范·希尔登演讲实录 |
设计与跨领域交流
我在飞利浦创办了颠覆性创新实验室,但在之前却从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职业教育。我是一位社会学家出身,参与过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我渴望传递自己的思想,因此在1978年创立了这样一份独立报纸来推动反种族隔离运动,虽因此入狱,但这也是我设计生涯的起始。我一直在探索的就是如何通过设计来与他人交流。大型的跨国科技企业中,往往对于部门有明确的划分,一些人是从事创意工作,一些人从事科技,一些人从事财务等,这让其本质——“解决问题”这件事变得困难。我希望寻求一种方式可以让不同部门的人形成互动交流,让思维价值完全不同的人进行合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探讨我们的未来究竟会如何。传统而言,我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基于现在技术趋势的线性预测。在1995至1996年,我刚进入飞利浦实验室时,已经有诸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在看起来先进的技术。当时我所做的重要的工作就是瓦解部门的存在,让公司形成跨领域协作的环境。
以未来倒退回现在的非线性探索路径
企业为什么会失败呢?我们如何谈论关于未来的场景?技术会提供一个线性的路径,如果我们只关注中间的部分,大量的公司只关注线性的科技,是可以进行产品的迭代,但想要制造全新的产品往往却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忽略科技视野之外的事情。为什么大量曾经著名的品牌都慢慢消失了?以诺基亚为例,诺基亚的手机销量占有极高的占有率,但他并没有把握智能手机到来的机遇。相反,苹果作为一个电脑公司,后期发展成为一个音乐公司,然后发现了智能手机的未来,直到现在甚至成为了一个金融公司。基于这样的一切,我们整理了一个方法论,并非以线性科技发展作为基础,而是尽可能关注平常关注不到的社会文化“弱信号”。通过大量弱信号信息的整理,我们进行分组,并开始对于未来十年以后未来的状况的设计探究项目,我们要如何形成一个十年以后的生活方式与科技情境?再由对十年后的设想倒推回眼前三至五年、一至三年的计划。
对未来的预测不应只基于现有科技趋势
对于未来的线性预测往往基于现有的科技作为基础,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很难看到更远的以后。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弱信号,比如并未受到关注的小众领域,比如非主流文化。虽然我们不以科技作为预测未来的基础,但我们一定要了解最近发生了什么。基于对环境,文化弱信号的收集形成可能发生的新兴领域的探索。很多时候和不同领域的同事合作——你是科学家所以你进行科技研究,你是平面设计师所以你负责平面设计等现象并不是跨领域。真正的跨领域应当是打破自己原有的专业隔阂,所有人用自己不同的思维逻辑、思维方式解读同一个主题,并在其中形成集体的创意张力。
尝试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探索
设计师可以在任何领域贡献自己的价值,作为飞利浦这样一个大型公司,虽然有很多家用电器,但我们并不懂电器和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现在的电子产品大多体现了男性的一些特征——快速,强大,迅猛,但电子产品的敏感度却极低。1997-2005年,飞利浦进行的都是人与周边,身体与周边的探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们再来看情感探测和生物探测,已经产生了大量可用的数据。这一切的目的并不是说要影响未来的发展,而是这样的信号出来可以引发更多的人对未来进行探索。
城市生活资源问题未来的探索
另一个研究领域的项目是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是有明确的城市化进程目标的国家,对于城市化的探索展开了多个课题——现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和19世纪末的城市是大不相同的。在城市中探索人们的生活,系统的调研如何开展?如何找到所谓生态城市的模型,未来城市生存生活的模型?人口增长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困扰,如果我们看到的是40%的人口增长率,那将会是300%的原始资源需求。我希望大家可以思考这样一个看得到的、可预见的、可怕的近期未来。历史上有大量的因为资源匮乏而消亡的文明。
在城市的发展管理中,各种不同的资源业态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的关联。这样资源的分隔也可以在我们的家中看到——冰箱帮我们制冷,在背面进行散热,而冰箱的旁边就是用来加热的微波炉。自然界中形成一个闭合循环不存在浪费,但城市和家庭却存在着大量的浪费。城市形成巨大的能源黑洞,吸纳巨大数量的能源却没有产出对应的资源。如何能让家庭各个部分的资源需求形成一个闭合的资源循环?
我们所研究的都不是产品,而是一个物理情景探测的方案,是时间轴十年后的情况。对于我们所看到的家庭循环系统——微生物之家。是在博物馆中进行展示的对其中一个物理情景进行测试展示的方案。对于整个系列项目的展示,希望人们关注的是未来的产生而并非造型。希望人们在网络上看到这一切刺激人们反馈的作品,希望人们对功能,概念进行思考。我们要强调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可以想像不可能,从宏观或微观。不得不再次强调这一系列合作的重要。
因为人口的发展,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对未来二十年的预测——希望和大家进行深入的沟通,有意思的弱信号对未来新兴领域作用的结晶。
未来预测的新关注点——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我们对未来的预测探索,往往只关注外在的科技。关于人类自身内部的关注较弱。在人类健康和医药领域,我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抗生素进行抗争。基因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使用基因图谱,但这个领域的探索我们还是像一个新生儿一样。我们人类到底是什么?一辆乘载微生物细胞的公共汽车吗?对于刚才提到的场景,我们都没有术语进行描述。
我们需要对自身进行重新的定义和思考,我们和自然的关联是不可被分开的。我们在家庭中的生活可能会和其他很多微生物共存。城市化的大都市,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如何能够在未来调整我们和自然远离这一现状的问题。我们的肠胃菌群帮助我们进行消化,但食品中添加的抗生素,防腐剂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西药对疾病的处理并没有帮身体建立良好的内部循环体系。这一切都是这个年代生活方式引发的“黑死病”。但我们却很难在现在的生活方式中看到这种行为的改变。与其说是对未来预测,不如是我自己的期望。
在这里我提出三个设想:1.设计师话语权的增加;2.为了解决未来面临的各种挑战,以设计师的角度如何形成跨领域的对未来探究的团队;3.我们还在生物、基因等领域探索的初期,未来将对我们人类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未来是什么?设计是什么?克莱夫教授提供了一套对于未来探测的研究方法论供大家探讨,他以独特的设计探究项目作为系统调研的方式与过程,有些是物质化的实体测试,有些是视觉叙事的情境,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提前测试人们可能的生活方式,并收集人们的大量反馈,从而形成一个探查到全新发展领域的路径。这不是产品的迭代创造,而是深度研究社会的本质与人类需求的方式。
未来,已来。
文/李昳尘
图/安静
编/何一沙,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