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践 :「未·未来 青年之为」—— 教育实践
时间:2018年11月1日,08:00 – 18:30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多功能厅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是一场对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验性探索,将秉持跨领域、跨时空、跨文化原则,集成全球学术智慧,联合全球院校与社会各界的领袖学者、科技实验者、未来预测者、设计研究者、社会学者、商界精英等,打造一个专家汇集、智慧碰撞、多元发声、合作共赢的全球「未·未来」平台。
中央美术学院邀请在2017年「未·未来——激活创新」中提出相关问题的国内与海外院校,进行深入研究合作,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研究工作坊为发声主体,通过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践,以文献形式呈现教学过程与阶段性成果。
国内外师生在9月底前往海外教授所在院校进行工作坊训练与学习,教育实践阶段性成果将于2018年11月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多功能厅进行汇报,与国际校长形成讨论互动,届时汇集全球各合作院校研究工作坊的教学过程与阶段性成果,并在「与世纪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设计教育文献展」中展出,以展览为媒介形成对话与研讨的模式,对未来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持续研讨参考,形成「全球设计教育共同体」。
项目一:未来城市环境
参与院校:哈佛大学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在当下科技发展的语境中,我们为了探索城市发展趋势,探索城市的环境元素的响应机制,需要回答如下问题:数字技术将会对我们的建成环境产生怎样的冲击?新兴的空间智能科技将在城市中孕育怎样的变革?响应式环境技术如何能创造新型的城市关系?现有城市语境下的功能机制和活力系统如何能迅速响应城市居民的需求?
基于这些问题,此次工作坊确定了三个议题:未来城市交通、未来城市安全和未来城市零售与购物。
1:课题名称:未来城市环境
2.参与院校和教师: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Allen Sayegh/Stefano Andreani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李世奇/景斯阳
四川美术学院:谭晖/任宏伟
北京林业大学:公伟/姚璐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中央美术学院:高尔东/梁欣/贺彦朝/李欣默/卞俞涵/林如茵/肖青
四川美术学院:李皓/唐鲲翔/王浩文/罗禹哲/于莹/郑山蔓/申梦鸽/刘怡璇
北京林业大学:汪琳/林柯霏/高红阳/李赫扬/吕静怡
项目二:自然灾害的生物设计
参与院校:东京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在21世纪,自然灾害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大威胁。海平面上升、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随时会发生。生物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它利用对生物体的理解,使我们能够设计新材料,新系统和新生物。而生物设计则是一种将设计知识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或是批判性地实践提出可能到来的现实。
目标:
1.想象我们将在2030年面临一系列受生物启发的自然灾害的解决方案。
2.讨论我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将使用的某些技术的道德伦理。
1:课题名称:为自然灾害的生物设计
2.参与院校和教师:
东京大学:Jun Kamei (材料科学家和仿生学设计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周子书
四川美术学院:汪泓/要文瑾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王兆涵/肖天怡/李鸿瑞/赵德玉/吴淏芸
四川美术学院:黄炜杰/吴倩/唐荣凌/蔡若亭/陈伟/梁瑞峰/李晨/张西玲
项目三:艺术治疗在中国
参与院校:芝加哥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与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联合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开展「艺术治疗」研究课题。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治疗与咨询研究生项目”教授LeahGipson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宋协伟教授、何君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师康俐,以及十名中央美术学院本硕博在校学生开展教学合作。
历史上,艺术(art)被视为群体互动、冲突解决、诊断的手段和自我表达的出口。艺术治疗(art therapy),是心理治疗领域中相对较新的人类服务型专业。除了艺术性,它的实践基于人类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和系统理论。艺术治疗项目组希望通过学习研究,为该领域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案例参考和创新的可能性。
艺术治疗项目组从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人性的角度出发,学习艺术治疗专业的核心概念,探索并提供艺术性疗法的更多应用可能。什么是艺术治疗?艺术治疗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职业?项目组师生在多种学科、多元文化、多重身份的背景下,为今天以及未来社会中的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提出关键问题。
该项目旨在研究和构想一套具有创造性的、人文关怀的、对话社会的疗愈性体验,这也是我们应对当下社会变革、科技发展、多元文化碰撞所带来的问题所作的积极回应。如何减少冲突?如何创造一种更加稳定与安全的社会关系?项目成员将通过实地调研与类比研究的方法,为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答案。通过认识并深化对当前西方艺术治疗领域的理解,摸索出适用于中国生态语境的艺术治疗模型。
1:课题名称:艺术治疗在中国
2.参与院校和教师:
芝加哥艺术学院:Leah Gipson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宋协伟/何君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康俐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石韵媛/葛轩汐/黄小黛/黄丽娟/陈馨/刘泓瑜/姚地/张天怡/于天一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权文熙/徐子晴
项目四:思辨设计——微缩王国
参与院校:帕森斯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同济大学
该项目是关于人工智能开发的反面叙述,挑战硅谷科技公司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故事。面临的挑战是:1、设计一个以Al科技为新纪元的大时代背景,建构表达一种微型王国的结构模型,并用它来重新思考当前或正在出现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如何参与到王国设计结构系统中。2、把微型王国中的某种结构系统翻译转换成某种有形产品,这种产品将是开放的。
1:课题名称:思辨设计——微缩王国
2.参与院校和教师:
帕森斯设计学院:Anthony Dunne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王成良/王捷
同济大学:郁新安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程子穆/宫天赐/孙源/许露丹/安慧中/胡寰哲/边奕文/李峥
同济大学:孙哲/张严/夏隆泽/刘馥欣
项目五:声景
参与院校:芝加哥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在这个名为“SoundScape”(声景)的项目中,由Shawn Decker、陈卓、林彤、高宇几位老师组成的导师组,带领来自芝加哥艺术学院和CAFA的学生共同努力,根据在美国和中国的现场录音,创作声音媒体作品。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将试图寻找不同空间、不同文化生活的代表性声响的细节,或者寻找特定空间中不同声音的不同意义,提取多种语境下关于声音的解读角度,在小组合作的工作中,以录制、提取、叠加、再编辑等手段,将声音作为一种材料与其他物理媒介可能性做结合,强调或放大某些声音元素,最终完成声音媒体/声音装置作品的讨论和创造。
1:课题名称:声景——混合声音艺术
2.参与院校和教师:
芝加哥艺术学院:Shawn Decker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陈卓/林彤/高宇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芝加哥艺术学院:康艺/孙俊一/孙贝蕊/曾春/杨可儿/黄越敏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孙溥键/刘畅/薛茗月/吴兆伦/付林冰/洪彩凤/闫烨/赵海儒/王乔贝尔/于非/常雨晴
项目六:南非/中国可持续城市水利用
参与院校:开普敦大学设计思维学院
开普敦大学孔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
工作坊主要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开普敦大学设计思维学院和开普敦大学孔子学院的师生组成。主要针对目前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及如何节约用水等问题 , 进行研究并通过设计手段寻找解决方法。
1:课题名称:南非 / 中国可持续城市水利用(开普敦)
2.参与院校和教师:
开普敦大学设计思维学院:
Rael Futerman/Esona Makinana(助教)
开普敦大学孔子学院:刘文武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李卫/海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丹青
云南艺术学院:邹洲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开普敦大学设计思维学院和孔子学院:
向玲娇/闫丽玲/Kevin/Shanon/Veronica Allen/
Argon Poorun/Colette/Chase/Jessico/Maria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路雅乔/白宸昊/龚玫/周忙/徐畅/李明叡/赵雪薇
项目七:非线性未来预测理论 设计未来
参与院校: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利用非线性的前瞻性眼光,探索未来的生活方式,基于综合和可持续的方法看待城市、建筑物、屋内空间与产品/服务四个规模层级,并连接每个层级的关系,将其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非线性预测,重新设计生态系统一体化的产品、服务来促进城市生活方式。学生们以伦敦与北京两地为例观察与搜寻新兴的趋势和“弱信号”, 找出可能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指标。映射这些倾向性的变化和集群出现的趋势,以显示社会文化,技术,环境,经济,政治和其他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果关系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决定因素。特别注意改变行为、仪式、信仰系统、人际关系、社会组织等。基于这些聚集的趋势来发展未来的生活方式,激发对可能的或更好的未来条件的讨论和辩论。开发一个叙事来说明一个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或技术场景,并产生一个设计探究,可以物理化、以电影、动画、装置或戏剧等形式呈现。
1:课题名称:非线性未来预测理论 设计未来
2.参与院校和教师: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Clive van Heerden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刘骁/程书馨
鲁迅美术学院:丁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林宇峰/汤超颖/张公明/刘志刚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迟思齐/魏子雄/张宁远/张若琳/冯紫晴/孙艺玮/彭怡然/梁文华/崔昱/黄恩琦/齐祥/陆晓辉
鲁迅美术学院:张安震/朱鹳茹/李子瑶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高珊/魏琴/张慧/史晓晨/袁田/郇悦谦/刘成杰/刘谋远/刘蓉/陈贝贝/陈晓敏
项目八:未来保护设计
参与院校: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设计的历史有很多门类,但没有专门为保护而设计的设计师,而在科技与人类关系紧密的今天,我们需要对安全保护的定义进行重新的思考。课程要求通过选择某一城市或地区,进行风险的类型标记与分析,思考来自于生活方式的危险,从而改变人们对安全与危险的认知,为未来的保护而设计。
1:课题名称:未来保护设计
2.参与院校和教师: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Ashley Hall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王选政/张凡
鲁迅美术学院:丁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林宇峰/汤超颖/张公明/刘志刚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孙乐涛/吕智杨/张亦伦/高紫玉/叶大明/吕铭浩/刘子阳/熊樱菲/胡润祥
鲁迅美术学院:秦铭乾/李孟轩/孙楷强/闫月明/陈默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吕志昂/冯寒玥/许安琪/林丹/丁宇/范海涛/程政/史雪/苏明泽/毕浩群/张煜东/吴浩
项目九:谷仓图书馆
参与院校:库伯联盟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该项目始于纽约州Averill Park的Arts Letters&Numbers机构。在这里,我们用纸张覆盖了一个谷仓的整个内部,制作了一个全尺寸的纸质模型。在这个“纸仓”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将这些地点折叠,把北京,纽约和谷仓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型团体项目。在谷仓里,我们通过绘画,拓印,投影和绘图,将北京和纽约的地图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巨型的画作。当图纸完成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拿下纸张,将它们卷起来乘坐飞机带回北京,谷仓就这样装进行李箱里!然后,这些文件在北京将被重新组装,形成一个新的作品。它们重新被表达为一种新的“空间语言”,一种包含所有位置的北京谷仓图书馆。
我们实施项目的方法是:在Arts Letters & Numbers共同创作,去创造一种文化大于信息,且文化的交流也大于信息的分享行为,这一行为也被带回北京,转化成为一个新的作品。文化是厚重的,它是人,是物质,是故事,更是粘性的。而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多种“认知方式”则必须包括:我们的亲身经历的经验,我们的文学与物质的想象力,并且包括生活本身的所有细微差别和想象力。
我们希望这能够激发学生和教师的想象力,并向中央美术学院表达一个更大的,通过艺术、创新和教育改变世界的愿景。
1:课题名称:谷仓图书馆
2.参与院校和教师:
库伯联盟学院:David Gersten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张欣荣/张文超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中央美术学院:戴嘉倩/李迪进/刘家欣/刘朔/刘晏伯/李梓湉/沈采/吴牧真/王姝中/王歆童/张馨蔚
项目十:人工智能
参与院校:香港科技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思维、脑认知科学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正融入设计学科形成新的方法论。香港科技大学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江南大学合作,将艺术、设计与AI结合进行创作。目前,有AI灵感助手,AI治愈玩具,AI老年人陪护,AI表情艺术等四个作品项目。
1:课题名称:人工智能
2.参与院校和教师:
香港科技大学:冯雁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王黎明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谭奇
江南大学:周林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中央美术学院:刘桂羽/苟超凡/张腾/李晨/王东翰/韩磊/兰歆薇/赵雅迪/蒋灵芝/秦韵/江源/赵畅/颜晨曦/李晓晴/周麟子
项目十一:元文本——转置的设计与媒介
参与院校:南洋理工大学设计和媒体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元文本——转置的设计与媒介,转置/置换/移位/换位)是个技术语,出现在音乐、密码、电信、游戏、计算机等领域。
设计与媒介——笔与刀——对于字符与形式 ,是在书写性与复制性维度的双重塑造,广泛存在于亚洲乃至于全世界的设计历史。
媒介即复制,广义上的媒介复制性,可以包括同历史阶段、不同材料的雕塑、雕刻、编程、印制、工业复制乃至于城市空间拓展的各种技术。
媒介的复制性对设计产业的蝴蝶效应,事实上是一种熵增,不确定性增加的同时也创造了突变的机会。
转置作为设计方法,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媒介与设计之间的互相塑造的关联。在这种关联中,也可以将设计语言视为一种元语言或者元文本。
元文本——转置的设计与媒介,试图将设计、文本、书写、符号、信息、印刷、媒介等要素混合在一起,探索设计形式发生的本源,以呼唤其本质的回归。
1:课题名称:元文本——转置的设计与媒介
2.参与院校和教师:
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和媒体学院 :Peer Sathikh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蒋华/何浩/张洺贯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孙有强/于利/高山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董亚楠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吴轶博/杜松/王安旭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熊力桦/许善茵/周丹鹭/何婉莹/吕政鸿/周蕾/樊世博/刘世豪/殷鹏飞/谭裕文/郑国祥/孙嘉良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张雯娟/杨静璇/邵卓艺/徐亦凝/高子淳/董彦宏/王悦琳/史林海/申晓卉/武嘉鑫/杨紫萱/王瑞/邸胜/李彤/付宇盈/朱淑雅/王建罡/马辉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于金宝/陈思颖/崔元培/高则强/朱军/魏静怡/蓝传迁/夏雪奇/李嘉琪/吴菊霖/刘喆/贾菀菁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康泽婷/王颢凝/刘翔宇/徐梦已/李秦健豪
项目十二:全球变暖可视化
参与院校:波茨坦应用科技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与四川美术学院师生联合德国波茨担应用科学大学开展全球变暖可视化课题,在对全球变暖问题展开讨论的同时针对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情况进行了信息采集和数据整理。赴德交流期间,中方与德方师生共同参观了包括Infographics Group, Datawrapper, 在内的五所信息设计工作室,并在德方组织的Information+ conference 2018 信息论坛上听取了包括Washington Post, Google's PAIR 在内的三十余所机构(个人)对于信息可视化的实践报告及演讲。小组同学们通过线上数据处理工具的学习以及Workshop 形式的实践操作,对全球变暖可视化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进一步的挖掘。目前,该课题小组针对中国八个主要一线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污染状况进行了信息采集作出了数据分析,并完成了部分的数据可视化。
1:课题名称:全球变暖可视化
2.参与院校和教师:
波茨坦应用科学大学 :Boris Müller/Jonas Parnow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陈慰平/徐彤
四川美术学院:汪泳
新疆艺术学院:张再轶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孙海媚/龚宽祥/王惠/王艺丹/李昳尘/安静/郝益萱/甘若丹/安宇/仲若卿
四川美术学院:查理/杨熹虹/李俞峰
新疆艺术学院:罗天麒/刘洋/杨长磊/程少杰/闫荧/刘佳蔓
项目十三:思考的影像与绘画的文字
参与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及海外导师
在叙事之上,影像如何成为一种思考方式?
在表意之上,文字如何成为一种绘画方式?
在行为之上,身体如何成为一种叙事方式?
一次基于影像、文字与身体的集体实验。
1:课题名称:思考的影像与绘画的文字
2.参与院校和教师:
海外导师:Gary Hill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费俊/马志强/陈娱(助教)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邱志杰/张可
南京艺术学院 :季鹏/童芳/庄纾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吴勇/蔡奇真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中央美术学院:邢一琳/黄菀珊/金伽璇/富裕/张羽洋/何聪进/胡寰哲/于小童/徐超凡/黄筱茜/张丽朵/姜同/于非/林文财/管钧
南京艺术学院:余雪纯/张若凡/吴梦颖/谢永晴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庄深龙/马欢/蒋彦骋/潘真梓/曾万隆
项目十四:中国制造2020
参与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及海外导师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海啸终于包围了整个地球,最终到达所有国家,我们称之为全球化进程。全球化的最后三十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世界格局被颠覆,巨大的东方经济增长。
过去三十年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复制,产品的复制、服务的复制、模式的复制,复制导致低成本赢得了竞争胜利。但现在,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情况正在发生变化。非原创产品、粗放的生产,使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下降。其他国家可以提供较低的制造成本,本地消费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具有竞争力。中国政府提出中国智造2025的概念,政府和行业都明白中国必须从粗放向集约型制造转型。
如果2025是个近未来,那么我们的课题2020就是当下,今天的中国,要求生产者必须对设计采用全新的概念 - 当他们习惯模仿时,创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样重要的是,设计师自己,特别是年轻的设计师,必须改变对自己角色的看法。设计师在今天不仅要思考生产对象的结果,还要思考为什么要生产这个产品,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以及产品所提供服务的本质。这是我们的挑战,在生产者眼中,在设计师的头脑中,同时改变设计的观念。这项工作必须从学校开始,专业社区以及设计周和设计城市开始。
中国制造2020的课题,从今天生产关系的思考开始,以学生触及的生活场景为视角,讨论会涉及全球化、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课题方法包括:调研、概念提出、草图与表达、头模型制作等阶段。课题试图通过浓缩的学生的世界,特别是设计学生的思考,展现一个产品和服务的“中国制造”的未来。
1:课题名称:中国制造2020
2.参与院校和教师:
世界设计组织联合会ico-D:David Grossman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王子源/林存真/刘钊/李文龙/孙大力
湖北美术学院 :朱志平/刘可
北京印刷学院:张彬/张馥玫/杨莉/巫建/刘玲/王旭
3.参与院校学生(包含远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张媛媛/廖祖德/吕李豪男/甘若丹/谢韵童/朴健于/吴艺汲/张利百加/林施恩/杨睿卓/王雅琳/宋爽/谭裕文/曾维可/马良正/周英萌
湖北美术学院:王磊/余卫建/许倩婷/罗家俊/周启明/邱瑞涵
北京印刷学院:张艺洋/郭佳鹏/朱昱凝/孙晔/王晓慧/甘甜/孙莉童/陈代珍/陈益/吕伟/董佳兴/贾雨茜/高天琪/李宋天成/陈方雪/王佳宁/丁楠/魏梓/张舒欣/李娜/张慈君/胡雨欣/雷淼/蔡登旭
青年之为各课题组阶段性成果也将在「与世纪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设计教育文献展」中展出。
「与世纪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设计教育文献展」
中央美术学院作为中国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先行者与“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百年校庆之际,以文献展的形式来疏理和呈现自1918年建校以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百年发展历史,展现自北京美术学校图案科创建以来,中央美术学院对于中国现代设计和设计教育的持续影响和重要贡献,并通过百年百件展品的概念来探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教育自1918年以来从诞生、发展再到变革的发展历程。
本次文献展将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历史变迁为线索,紧紧围绕“设计教育”这一主题,呈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世纪长河中对于设计教学的思考、担当与实践。展览在时间上将分为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1918年-1956年)展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教育从图案设计教育——实用美术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的早期发展;第二阶段(1995年-2015年),呈现中央美术学院重新恢复设计专业后的设计教育,以及当前时代语境下的设计教育变革;第三阶段(2015年-2018年),呈现设计学院因应全球技术、社会和产业巨变,在设计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改革上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积极变化,其中展示了「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从第一阶段“激活创新”到第二阶段 “青年之为”,第三阶段“校长论坛”等一系列对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
与世纪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设计教育文献展
With the Century – 100 Years of CAFA Design Education
展览时间:2018年11月01日-29日
Duration: 01-29 November, 2018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1、2楼展厅
Venue: 1st and 2nd Floor, Design Building, CAFA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
Host: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Organizer: School of Design, CAFA
协办: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Support Organizer: CAFA Library
学术顾问 Academic Directors
高洪、范迪安 | Gao Hong, Fan Di’an
学术主持 Academic Advisor
苏新平 | Su Xinping
组织委员会 Organizational Committee
宋协伟、王子源、靳军、张欣荣、林存真
Song Xiewei, Wang Ziyua, Jin Jun, Zhang Xinrong, Lin Cunzhen
总策展人 Chief Curator
宋协伟| Song Xiewei
策展人 Curator
周博 | Zhou Bo
展览执行 Exhibition Coordinators
薛天宠、王乃一、程书馨、王馨月
Xue Tianchong, Wang Naiyi, Cheng Shuxin, Wang Xinyue
各海外课题组阶段性汇报将陆续推出
2018年11月1日展览、论坛将于中央美术学院盛大启幕
我们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未·未来」官方网站
「未·未来」 青年之为 – 课题实践
筹备委员会:高 洪、范迪安、苏新平、王少军、王晓琳、吕品晶、张子康、宋协伟
主 任:高 洪、范迪安
学术主持:范迪安
总 策 划:宋协伟
项目协调:常志刚、王 川、徐 佳、张欣荣
对外宣传:秦建平、章燕紫、张文超、薛 江、高尔东
策划执行:程书馨、李明威、薛天宠
多媒体与视觉:陈 卓、何 君
空间设计:薛天宠、柏 林、张天钢
行政支持:郑钰尧、刘星伶、陈 华、车 静、郑 涛、刘晓磊
未知,欲知。未来,已来。
The unknown, will be known. The future, i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