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主题演讲精彩观点摘录

国际美术教育大会

2018-11-06

image.png


image.png


2018年11月2日上午,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主题演讲在开幕式后举行。


image.png


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主题演讲由大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主持。


列宾美术学院院长西蒙·伊里奇·米哈伊罗夫斯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实践专业教授雷姆·库哈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纳仁·巴菲尔、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莫森·穆斯塔法维、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史系教授詹姆斯·艾尔金斯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畅谈了对美术教育的思考。


image.png



    列宾美术学院院长西蒙·伊里奇·米哈伊洛夫斯基教授(Semyon Llyich Mikhailovsky)在主题演讲中提出,俄罗斯艺术和中国艺术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艺术教育在中国与俄罗斯伴随着社会变革也形成各自的发展逻辑。谈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西蒙认为,学校在建立之初主要发展思路是依托法国绘画学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重心则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上,而这种现实主义也以其共产主义乐观向上的精神补充了俄国的绘画传统。西蒙谈到,列宾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国其他美术学院都有着亲密的渊源,从1950年代开始,列宾美术学院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和学者,中国美术在数十年间受到俄国传统的熏陶,苏联艺术家们向中国画家们传授的是融合了俄国巡回画派理念的欧洲绘画传统。


    西蒙高度评价中央美术学院在当今所取得的成就,肯定学校在给予创作自由和支持高水平专业技能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你们确实面向未来取得了真正的突破,保留了学校的独特性,并且能时刻捕捉全世界艺术的各种动向;你们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包容性,能够去描绘所有的事物和所有的人,同时你们知道如何保持一种非常微妙的距离去观察这个世界。”


    演讲最后,西蒙指出无论是拥有两百六十年历史的列宾美院,还是一百年历史的中央美院,文化工作者的职责都是搭建桥梁,这能够使我们更加注重如何根据自己国家发展的特征,同时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来思考艺术教育的落脚点。

image.png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美术学院学科发展的历程,让大家了解了这座有古老和悠久传统的美术学院如何迎向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在全球艺术教育背景下,积极建构中国艺术教育自主体系。


    他表示,中国艺术院校面对全球领域与本土根性、传统艺术与新技术文化、人文关怀与时尚潮流砥砺撞击的汹涌大潮,领受20世纪中国艺术教育的文脉资源,扎根中国大地树立自主发展的思想,共同构筑大美术学科发展的新格局。由此,他谈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构筑源自中国文化传统的自主体系所包含的时代特征:一是校园与育人的境域建构与哲匠理念。在校园建设的背后,是人文山水的望境思想,是校园建设与心灵塑造同构的大学理念。二是国际与本土的双轮驱动与互动机制,本土与国际相生相长,促生着学院学术的互动性机制,保证了学院学术的品质与高度。三是艺理兼通艺科融合的语言研究与东方现在学建构。科学技术与艺术融合在中国艺术教育自主体系中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倡导,而且是最生动、最具创造力的专业设置,构成了整体教学的最前线。


    回望40年发展历程,从燎原野火到葵原大地,从40年前的百人学校到今天的万人大学,从往昔的国油版雕,到今天的50多个学科专业及其链状互动的研究结构,这是中国艺术教育自主体系的历史建构过程。他强调,中国艺术教育应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艺术根源思想时代沃土中重新生发的主体精神为基础,创造东方新体系。


image.png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首先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当下教育体系发展的思考,他认为当下的教育体系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所有美术学院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发展。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库哈斯谈到,师生之间互相合作,促进教与学的平衡是教育实践新的发展方向之一,而艺术教育正日趋学术化,而不是情感化,这也是我们所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建筑师,库哈斯认为,在当今语境下要去思考社会的不同层面,去思考建筑自身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的相关性。他讲述了历史语境的变迁下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所发生的根本改变,以及从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到当今全球思维框架下的城市发展,并提出希望城市不是单一的,而是能构建一个协调一致的、自身相对自由的城市机体。


    最后,库哈斯指出,任何一个艺术学院在21世纪都应该去拥抱这样一种全面的学习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指导学生在学习生涯的开始就能很好的发展并进行艺术的创造。他向大家展示了最新的研究计划,也是一种新建筑观,即“超级包豪斯”,是一个连同政治、经济、文化、地域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建筑体。


image.png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纳仁·巴菲尔(Naren Barfield)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以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历史为例,谈及他对艺术设计教育与科技关系的理解,以及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他表示,英国的艺术教育与工业革命紧密相关,它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应运而生的。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这些技术并不会完全代替艺术,正如照相技术不会让油画消失一样,它只会给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新的视野和手段,科技帮助我们提升想象力转化的可能性,而我们艺术设计教育的结果反过来也能够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由此,他认为,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应是单一、割裂的艺术设计教育,而应与汲取其他学科的优长,将其化为己用。未来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应是拥有不同专业、文化背景,同时兼具创造力、好奇心和拥有合作精神的人,想象力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他随后从“全球公民身份”的概念谈及艺术教育的使命,他认为在全球化的实际进程中,人类面临着一些共同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国家、团体和个人突破国籍的界限,合作共荣,我们的艺术教育就应该培养有责任心的全球公民。


    他最后谈到,我们应积极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促进不同文化教育的交流、碰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全球公民意识,以创新精神解决全球化问题,共同促进人类的发展。


image.png



    来自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莫森·穆斯塔法维教授(Mohsen Mostafavi)在建筑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理论成果与教学经验。他引用毕加索的观点表示,“艺术将生活的尘埃从灵魂中洗涤而去。”在每天的现实层面之上,还有大家需要追求的更高层次的东西——如共同探讨艺术在社会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为所有人创造更加富有意义的美好生活。结合哈佛大学所开展的博士项目、本科生项目以及艺术设计和公共艺术实践,他介绍说,一是“院系专业”,在学院的框架内让学科跨越边际,调整艺术教育结构,通过开展多种项目,开展新时代艺术教育。如将绘画、舞蹈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让艺术与设计结合,让艺术参与环境发展、能源问题、社会转型等问题,推进学科多元化发展和紧密接触。二是“校际”,比如在伦敦,现在就已经将各个大学的艺术部门联系在一起,从很小的单位建立成一个大学。在大学中尝试将科学理念融入到艺术学院的教学中,同时把艺术教育带入到研究型大学中。穆斯塔法维表示,创造力即是联想力,只有更好地了解到人类想像力,才可以制造出更好的产品。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创造,不仅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image.png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史系教授詹姆斯·艾尔金斯(James Elkins)以“艺术教育未来的机遇”为主题,批判性地分析了当前全球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学位”和“概念”等问题。在他看来,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多重当代性的超现代主义时期,艺术正朝着社会化、政治化、文化化、科技化等多个方向发展,但是艺术教育的语言和课程仍是上世纪的。各国学生在入学初所接受的新古典艺术、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包豪斯和后现代主义四种主要教学模型是拼合、不兼容甚至是冲突的。教师和管理评价艺术学生的标准和理念越来越多,比如“创造力”“反思”这样的概念,但是我们对其表达的本质还没有很好的理解。对于已经有的艺术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我们还缺乏一种关键性的文献作为根本性定义。艾尔金斯提出,思考艺术教育的本质,一是重新考虑学生的第一年学习计划,使它代表21世纪,促进学生反思,让学生参与自己的教育。要教给学生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让他们明白自己习作的起源和意义。二是在学生评价和学位概念中,在研究“创造性”等定义时确保其准确性,明确艺术硕士和文学硕士在定义规则、表述风格上的区别。三是重新思考博士学位,开发不以“研究”和“知识”为基础的博士课程,阐明关于“好的艺术”及其评价标准二者之间关系的明确理论。


宣传部/整理

image.png

主编 | 吴琼

编辑 | 何逸凡


image.png

「未·未来」官方公众号

image.png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未·未来」官方网站

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星号为必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