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美术教育大会设计论坛“教·育未来”(第二场)

新时代美术教育

     

       国际美术教育大会设计论坛教·育未来的第二场,于11月3日上午在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多功能厅继续进行。论坛中方主席、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主持论坛,详细的介绍了第二场嘉宾的履历和主要研究方向,同时他谈到:“在经历了昨天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的开幕式和设计论坛的第一场演讲,以及前天的课题汇报工作,大家都受益匪浅。今天依旧对设计相关内容进行论坛的学术演讲和对话”。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第一位演讲嘉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教授,他以《感知、推衍、决断》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从“未来型的人才是什么样子”谈起,认为院校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能力培养,而不是技能传授或者知识传授,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知识的边界和知识的容量跟时间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院校所能解决的问题了,院校更重要的是能力培养。所以他围绕“感知、推衍、决断”,通过艺术造型与设计的关系进一步论述了未来型人才的培养和设计在改变系统中的关系,同时还例举了一些案例进行了说明和思考。


image.png


       第二位演讲嘉宾世界著名设计师布鲁·茅,他的演讲题目是《巨大行动》。布鲁·茅从巨大变化如何变成巨大行动?作为是一种全新思考设计的方式,需要我们思考为什么要经历这个过程;如何来定义这个过程;如何参与到设计之中;有什么问题是我们所面对的;通过什么方式大家来面对这些问题等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同时他对MCN和CAFA合作的“巨大行动”的项目做了介绍。围绕巨大行动所处的环境,进一步的论述了今天的设计定义、路径以及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应该担什么责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新能力来应对这样的责任。


image.png

       第三位演讲嘉宾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段胜峰教授,他的演讲题目《四川美术学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他通过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孵化平台和转化平台的建构介绍四川美术学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探索和最终模式的形成,以及所取得的系列成果。


image.png

        第四位演讲嘉宾奥德留斯·克利马斯教授,他认为教育一直关乎到目前的主流思想,所以艺术院校要建立起教育的行为,它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影响到这个行业。他简要的回顾了历史上六大艺术教育模式,同时提出了在当下一个全新时代下,艺术教育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做好准备来迎接以后职业的成功,并且让他们能够有意义的来贡献艺术和设计行业,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艺术和设计不再是固定的学科了。就像很多技术条约所规定的,我们要重新来定义设计,要让它们展现出比较全面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

第二,专业技术还有批判性的参与,这个非常重要,这是艺术实现的重要要求,所以它在教育项目中要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第三,不管设计师、艺术家选择哪一个行业,他们需要很强的能力,在协作能力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并且要达到一定水准。

第四,学生之间的关系强度、密度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有合理的环境是培养学生重要的条件,这也是行业的需求。


image.png


       第五位演讲嘉宾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理疗研究生项目负责人莉娅·吉普森女士,他的演讲题目为《中国的艺术治疗》。首先,她通过大量的案例对艺术治疗学科的定义、历史、课程、方法、成果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展示了该学科在全球推广和发展的情况和模式。同时她还分享了艺术治疗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何在中国发展?她认为在中国,设计和现实世界是紧密相联的,不断影响中国人的生活,艺术治疗学科可以以此为基础概念进行衍生。她认为在未来,艺术治疗与科技关系应该更加紧密,以及中国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会给艺术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可以从新的角度来看待艺术教育。她还谈从中央美术学院宋协伟教授以及青年之为艺术治疗课题组中的同学么学到的新观,她认为作为一个老师,也可以从学生中学到很多。她就艺术治疗来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大家一起来思考。


第一,哪些思想家会影响到你对艺术治疗专业的理解?我们在中国能够像思想家进行学习吗?哪些人的声音还没有被赋予价值?

第二,在你生活的环境中已经有哪些方法论?在具体的环境当中,中国有很多的多样性,我们都要把研究方法论放到多样性之中进行考虑。

第三,过去的教育与方法论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保护人们不受伤害?

第四,中国如何在国际上重新定义艺术治疗教育?

最后她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保护人们不受伤害?中国如何在国际上重新定义艺术治疗教育?推出了“中国的艺术治疗”课题。


image.png

       第六位演讲嘉宾哈佛设计学院设计研究院院长莫森·穆斯塔法维教授,他简要的介绍了哈佛设计学院的发展历程和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学科建设的探索。同时他从学术机构的作用和如何通过研究来保证学科机构具有实用功能,促进向社会学习过程的思考。并通过案例介绍了设计的角色在学校带来的更多机遇,例如设计除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使设计更好的能够融入社会,应对社会环境、政治、经济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各样的项目我们看到了新的方法,能够使我们想象看待世界等等。


image.png


       第七位演讲嘉宾代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保科丰巳出席论坛的藤崎圭一郎教授。他详细的介绍了东京艺术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当下的改革成果。同时他提出了设计教育的独特性。设计在不断的扩展,同时也在扩展我们在设计教育中应该关注什么样的能力,建设什么样的能力?其意识到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他认为我们面临这么多的问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来解释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光靠外部的资源。要有比较有创新的思维方式,需要从有几个环节来解决,首先是假设;然后是艺术表现、系统性思维、同理心,最后是自我观察。


image.png


       在嘉宾对话环节,由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教师,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范凌主持。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陈江教授、天津美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龚立君教授、帕森斯设计学院安东尼·邓恩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敏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郝凝晖教授、汕头大学吴勇教授、世界著名艺术家布鲁斯·茅、哈佛大学莫森·穆斯塔法维教授、芝加哥艺术学院莉娅·吉普森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李玉峰副教授、东京艺术大学藤崎圭一郎教授参与了对话。


image.png


        陈江教授谈到广州美术学院在学生的教学培养中已经从有形的设计、无形的设计、系统性、商业服务模式等方面入手,从而导除了问题制、课题导向制的教学方式。


image.png


       龚立君教授指出天津美术学院关于教育的思考还正在起步。她也希望能够借助这样的一个机会,能够更多的交流,让更多的创新的想法能够在这样的一个传统的教育里面得到更多的拓展。


image.png


       安东尼·邓恩教授认为学科的交互和融合,对设计的未来至关重要,所以当人们再回到现实当中来讲,对企业带来新的产品,与此同时还需要使大家变得更富有创新,设计和社会科学家相携手合作,也许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功效,来解决现实世界当中面临的问题。


image.png


       王敏教授指出如何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什么样的人才去应对未来的挑战。设计如何成为创新的推动力和创业的推动力,或者设计思维如何能在产业中创造价值。现在对培养的人才提出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新的想法。


image.png


       郝凝晖教授认为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是多样化,而是专业化。在思考,未来的美术教育是不是基于大数据+的案例分析,对学生提供精准的帮助,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学习模式还是终身学习模式,以及基于情景化高情景保障的模式。同时也在想,优步改变了整个出租车的行业,亚马逊打破了整个图书的销售行业,美术教育会不会面临未来要被打破的局面,这也是我们思考和反思的。


image.png


       吴勇教授指出,在制度和知识上进入到了一个称之为 “跨界”时代,人们共享了更多的资源,有了理工科的背景,但实际上还是在真正的机制和体制上遇到了很多问题。大家从中能选择什么东西,能应对所谓的中国式的教育未来是什么,这个教育对人们来说可能是更为实际,更为存在。


在关于他们觉得中国在这个背景之下有多重要,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参加这个活动?中国这么复杂,这对于设计教育来说,不管是理论实践还是创业来说有什么意义?


image.png


        布鲁斯·茅认为,一方面关于教育目前所关注的还是内容而不是体验,另外是经验,大家还很少来设计经历。


image.png


        莫森·穆斯塔法维教授认为他们看到了大家的热情,有这么多参与者,他们很兴奋,因为他们看到了机遇,他们也在贡献自己的智慧来推动这项工作,这个是积极的一面。以及一件事物是不是有用,他也谈论到人类是不是应该要有用,有些时候并不是一看就很有用的。有一点非常重要,人类要一直保障那么有效。第二点,就是关于学院构造的构建,为未来打造基础。


在现场嘉宾对话过程中,进行了全球连线环节,嘉宾们认真的回答了线上观众的问题。

关于现在世界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广泛了,使社会有时候变得更无趣,设计如何将温度带回到社会当中来个?


image.png


       莉娅·吉普森女士认为人类文化是会发生改变,但是它不是全新的一个崭新的改变,她觉得这个改变已经到来,愈加明显,人类的思考变得更加复杂,因为科技的到来变得更加复杂。


       安东尼·邓恩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面临的是一个哲学问题。设计如何能够创造场景推广到更多的运用群体当中,所以他觉得这个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可以进行研究。

 

设计师在视觉思维当中具有优秀的能力,但是现在人们面临着很多的系统能力,大家如何将系统性的思维应用到设计当中来?


       布鲁斯·茅认为设计师有这样一个能力能够将无形的东西视觉化,这样大家就能够进行分享,推动这一发展。因此可以推动这样的系统,将它更加丰富、更加平衡起来。

 

未来五到十年最重要的设计问题会是什么?


       莉娅·吉普森女士提出在未来五到十年艺术治疗需要更加开放。在过去的20年、30年,这些对个人有什么影响,个人又对世界有什么影响。王敏教授认为要从培养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着眼,然后再来面向未来。李玉峰副教授认为未来是可以跨越知识的阶段。学校可以增加哲学专业和音乐专业,这两个抽象的专业,对人的塑造非常重要。吴勇教授认为作为艺术和设计,它本身应有的特色和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应该成为科技的组成部分。藤崎圭一郎教授认为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工学经常会和设计结成一体,对于科学的基础研究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看来并不是非常实用的科学技术,大家必须要进行掌握。另外,他还认为可以提供一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是他告诉学生们应该具备的能力。

 

       布鲁斯·茅认为大家的紧迫性在加强,大家要把这种生态思维引出到目前的设计工作当中,任何事物都得有一个生态系统。第二点,目前所做的所有设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视觉,其他感官都是随之放流,为感官而设计会成为一种比较标准的操作流程。奥德留斯·克利马斯教授认为关于未来的谈论,有时候是正确的,有时候是错误的,但有一点他是确定的,未来属于年轻人。


论坛在激烈的头脑风暴中圆满结束了第二场活动。

  

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星号为必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