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  ·  未来  |生态远见计划系列讲座③:“Aerocene:为空气,为气候”

2021-12-09


「未·未来」全球教育峰会生态远见计划系列讲座 


“Aerocene:为空气,为气候”

Aerocene:for the air, for the climate


讲座时间:2021年12月9日 

周四 19.30pm


参与方式:线上



学术主持 | Academic Advisor

宋协伟 Song Xiewei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张欣荣 Zhang Xinron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学术召集|Academic Convener

景斯阳   Jing Siyang(Autumn)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态危机设计方向召集人


讲座主持|Presided over the lecture

王碧雲 Rachel Be-Yun Wang

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学士

艺术和写作研究方向涉及空/气、当代艺术、展览实践



讲座机构

Aerocene


Aerocene是一个无形状态,既可以被牵引也可以自由漂浮于其中;它是一个代表改变的名义,一个能够生活和呼吸的纪元。Aerocene是一个没有边界,没有石油燃料的时代,是一个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与环境、地球、宇宙/生命网进行道德链接的普遍想象。正是了解到未来总是多元的,Aerocene邀请我们去探索和采用不同的存在方式,朝向一种具备生态灵敏度以及内共生的发展。
Aerocene基金会是由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在2015年建立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社区建设、科学研究、艺术实践以及教育。在许多其他事项中,除此以外,它的活动主要集中于检验并传播无需燃料或稀有气体即可漂浮的太阳能雕塑。基金会同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研究院、气球驾驶者、技术人员、人道主义工作人员、以及所有有远见的人共同协作,从而增加公众对于全球资源循环的意识,并重新激活与地球新的共生关系的普遍想象。


Aerocene is a stateless state, both tethered and free floating; a name for change, and an era to live and breathe in. Aerocene is an era free from borders and fossil fuels, a common imaginary for an ethical re-alliance with the environment, the planet and the cosmic/web of life beyond Anthropocentrism. Understanding that the future is always multiple, Aerocene is an invitation to discover and adopt divergent modes of being towards an atmosphere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d endosymbiotic mutualism.

Initiated by artist Tomás Saraceno in 2015, the Aerocene Foundation is a non-profit organisation devoted to community bui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stic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Its activities manifest, among other things, in the test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solar sculptures that float without any need for fuel or for rare gases. The Foundation works with artists, thinkers, scientists, researchers, balloonists, technologists, humanitarian workers, and visionaries to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of global resource circulation, and reactivate a common imaginary towards new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with the earth.



讲座嘉宾

Joaquin Ezcurra


制图师,热衷于研究大气,太阳能航飞行以及数据可视化。自2017年起,他便和Aerocene 基金会在该项目的数据可视化、牵引和自由飞行的项目操作、社群组建以及公民科学项目上合作。2020年1月,他测绘了Aerocene Pacha飞行,当时Leticia Marqués 在历史上第一次乘坐太阳能气球自由飞行过。这次飞赢得了32国际航空联合会(The Fédération Aéronautique Internationale, FAI)世界纪录。他引领了居住在石化厂旁边的Villa Inflamable的居民区去开发一体式空气质量检测器。
出生于198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


Cartographer, passionate about understanding the atmosphere, aerosolar flight and data visualization. Has collaborated with Aerocene Foundation since 2017 in aerosolar data visualization,  tethered and free flight operations, community building and citizen science projects.In January 2020, he surveyed the Aerocene Pacha flight, on which Leticia Marqués flew free on a solar ballo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The flight was awarded 32 FAI Word Records. He has led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a do-it-together air quality monitor for the residents of Villa Inflamable, a community living next to a petrochemical plant. Born in Buenos Aires in 1980.


--------------------------------------------------


相关项目或活动|Works

Museo Aero Solar



Museo Aero Solar
Museo Aero Solar, 2007–ongoing At Prato, Italy, in 2009 with Alberto Pesavento, Tomás Saraceno, Janis Elko, Till Hergenhahn, Giovanni Giaretta, Marco, Alessandro, Manuel Scano, Michela Sacchetto, and Matteo Mascheroni.Courtesy Museo Aero Solar and Aerocene Foundation. Photography by Janis Elko.Licensed under CC BY-SA 4.0.

2007年,由托马斯·萨拉切诺和Alberto Pesavento的对话所启发,Museo Aero Solar是由人类和非人类的参与所形成的。这个太阳能气球完全由塑料袋的重新利用和参与者的合作,集体制作出一个仅用太阳创造的动能就能在大气中不断移动的太阳能航塑料装置。


Aerocene背包


Aerocene Backpack 2006-ongoing
Developed by the Aerocene Foundation and community.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Aerocene. Photography by Studio Tomás Saraceno. The Aerocene Explorer Backpack is licensed under the open source Creative Commons CC BY-SA 4.0 license.

Aerocene背包是一个便携的飘浮的启动器装置,包括一个太阳能航雕塑装置和一个对应的感应装置。它无需使用化石燃料、氦气、氢气、太阳能电池板或者电池就能飘浮起来。仅靠太阳的热量,它就能升起几个能够捕捉到例如天气、湿度、压力以及空气质量的气候数据的感应器。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资源,它的使用者被邀请来适应并改进其功能,从而提倡Aerocene社群的DIT(Do-it-Together)精神。


Aerocene社群


Becoming Aerosolar, 2015
Free Flight Schönefeld, Germany.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Aerocene. Photography by Studio Tomás Saraceno. Licensed under the open source Creative Commons CC BY-SA 4.0 license.

作为一个持续性的研究和实践项目,Aerocene是资源开放的且具有协作型的。它以专注的、多元的全球从业者组成,他们的合作以提升环境意识以及气候传感实践为主旨。Aerocene想象了一个有关行星移动性以及其伦理的新型基础设施,它以DIT精神为依托,致力于打造一种新的生态实践,试图去克服人类对于行星景观、生态系统以及非人类物种的采掘态度。


自由飞行


Becoming Aerosolar, 2015
Free Flight Schönefeld, Germany.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Aerocene. Photography by Studio Tomás Saraceno. Licensed under the open source Creative Commons CC BY-SA 4.0 license.

太阳能航的自由飞行是不受限制的,零排放的、太阳能飞行的Aerocene雕塑。一旦被释放开来,它们就会借助太阳辐射和风的能量上升到上层大气层,并随着气流飘移。这一类事件的概念的、技术的以及伦理政治的力量都在抗拒现实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与大气、元素、以及所有这些东西的潜力无关的认识,它需要身体与空气共同聚集的行为。


Aerocene Pacha雕塑


Fly with Aerocene Pacha, a project by Tomás Saraceno for an Aerocene era, 2020, 2021. 
On the 25th of January 2020, 32 world records, recognised by FAI, were set with Aerocene pilot Leticia Noemi Marques, flying with the message “Water and Life are Worth More than Lithium” written by the communities of Salinas Grandes, Jujuy, Argentina. This marks the most sustainable flight in human history.On the 25th of January 2020, 32 world records, recognised by FAI, were set with Aerocene pilot Leticia Noemi Marques, flying with the message “Water and Life are Worth More than Lithium” written by the communities of Salinas Grandes, Jujuy, Argentina.  This marks the most sustainable flight in  human history. 


The Aerocene Foundation is made possible by the generous support of Eric and Caroline Freymond. Fly with Aerocene Pacha was produced by the Aerocene Foundation and Studio Tomás Saraceno. Supported by Connect, BTS, curated by  DaeHyung Lee. First exhibited at CCK, curated by Veronica Fiorito. © Tomás Saraceno


在2020年1月25日,太阳能航雕塑Aerocene Pacha携带着写在阿根廷胡胡伊萨利纳斯格兰德斯社区的“水和生命比锂更有价值”这句话飞向天空。作为艺术、科学、环境行动主义的综合体,也是20多年试验工作的集大成,Aerocene Pacha的飞行实现了完全脱离化石燃料、电池、锂、太阳能板、氦气和氢气,它与驾驶员Leticia Noemi Marqués一起创造了32个世界纪录,同时也被国际航空联合会(FAI)所认可。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具有可持续性的一次飞行,它也是航空史上最重要的实验之一。Aerocene Pacha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被认证的、高安全性、比空气轻、且只用太阳能就能飞行的飞行器。



《后碳未来:为空气设计》


《后碳未来:为空气设计》本课题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态危机设计二年级专业课程,是为了了解和探索我们如何用艺术与设计的媒介处理空气与场域。生态危机不能只用视觉的方式进行分析,在系统里和大气中的内容是肉眼看不到的。“通过‘空气’思考”成为关联和分析我们周围世界的隐喻和方法。用布鲁诺·拉图尔的话来说,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将空气作为一种事实” ( “To take air as a matter of fact”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变异(global weirding) 现象加剧,我们遇到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普遍。我们控制气候的短期方式创造了对“空调式”生活的期望——不太冷,不太热,但“恰到好处”。但这种舒适程度在气象层面和情动(affect)层面说明了什么?  了解空气如何在艺术中呈现,以及如何在设计中处理,就是了解这个基本元素如何在文化中被操纵。课程会分析以空气为媒介的艺术作品和设计项目,同时涵盖大气如何作为政治和情动实体存在。



参与方式 | Participation

线上:http://live.bilibili.com/22639762


bilibili直播间二维码

扫描“在艺直播”小程序码观看



--------------------------------------------------


主办| Host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School of Design, CAFA


策划 | Planning

设计学院生态危机设计方向


海报设计:赵恒阅、刘起

直播:姜成霖、李晨雪

讲座记录与整理:吴景茜

编辑:王楠



未未来系列展览


未未来-“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

Eco-Vsion Plan:SHENG


展览时间:2022年4-5月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未未来-“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由汉字“生”出发。“生”在甲骨文中的的本义为草木破土萌发。而在危机时代,“生”既是生命、生物、生态、生境的总称,亦是生长、生活、生产,更是人类在危急之下生计、生存、生机的诉求。展览围绕主题“生”,以包含汉字“生”的四个古汉字“産 Chan”、“眚 Xing”、“甡Shen”、“甠Qing”作为四个板块开展。展览邀请国内外作品50余件,以生态焦虑、生命设计、超物体、人类世、合成生物材料、后人类、生命制造、第三自然、生态资本、响应式环境、半活体、星球改造、气候设计、复原力、编程自然等关键词为中心。参展设计师与艺术家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伦敦艺术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库伯联盟、Het Nieuwe Instituut博物馆等。“生态远见计划”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联合国环境署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协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态危机设计方向策划。



特别感谢以下同学在展览等系列活动中的付出:
倪尔璐、吴景茜、范纾怡、朱艺蒙、黎超群、邓佳伟、赵恒阅、刘起、王琪、王晓彤、卢柏沄、檀松冶、吴嘉琪、尹承修、丛梓健、王楠、于天一、李晨雪、王露、王碧雲、王东翰、车智明


--------------------------------------------------


生态远见计划

生态远见计划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设计、活动网络,通过跨学科的碰撞,探讨人、自然、技术的三元关系并为生命、地球和可选择的未来提供倡议与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生态远见计划定期邀请设计师、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决策者、公益组织等行业领袖,以访谈、讲座、展览、项目等形式作为催化剂,为危机时代提供综合的媒介、工具与解决方案。


生态危机设计方向 

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与生物变异、科技爆炸性增长、全球系统性变革不可逆转地塑造着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态危机设计是以自然和生命为本的新兴设计学科。生态危机设计基于广义生态学,以生命科学、合成材料科学、地理信息学、气候学、未来学辅助设计科学,对不确定的未来进行预测,并提供非“一次性的”,具有长期主义的、弹性的、多层次的愿景和开放式解决方案,为生命、地球和可选择的未来而设计。生态危机设计基于设计研究的方法,通过实验性的调查,开发新的研究和交流工具、建立新的方法论,来促进对当今复杂现实的更深入理解,在系统、材料、资源、技术、社会和话语可能性方面提出变革性的干预措施。研究的关键词有:气候货币、后碳设计、响应式环境、超物体、人类世、生命制造、第三自然、生态资本、星球改造、气候设计、弹性设计、合成生物学设计、负碳制造、资源创新、人类福祉、危机与适应力等。

“生态危机设计”汇集各种知识框架,从人文主义到生态学,从动植物权利到人工智能,从人类世到第三自然,从地球核心到外层空间。在空间尺度上,从XS尺度的生物制造到XL尺度的地球工程,进行系统性地创新规划与设计;在时间尺度上,在短期、中期、长期维度下将知识重组并创新。该方向希望培养一个从业者社群:如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具有人文和科学研究背景的全域型人才,撬动资源,将设计作为研究和实践的工具参与到不同类型的组织中,更新设计文化,引领变革,定义未来之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星号为必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