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的进化、发展、变迁之中,一件又一件凝结着无数智慧的科技产品被不断地创造,每一件“智能”产品的问世都将是对我们每个人社会生活的一次颠覆性的重塑,我们的生活也被技术一次次刷新。
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智能”有着更加成熟的思考与迫切的需求,如果说机器只是技术的物质载体,那么人工智能所承载的便不仅仅是充满技术的“智能”,更应该是具有感情和关怀的“人工”。对于这些问题,“中国人工智能 First Lady”冯雁教授有着她独到的理解。
冯雁是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的全职教授,她于199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于1993年获得哥伦比亚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冯教授的研究领域在口语对话系统,自然语言处理,以及带有情感的人机交互。冯教授因对人机交互做出的贡献,而当选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院士(Fellow),因对口语人机交互的交叉领域做出的基础性贡献,而当选国际语音通信协会(ISCA)的院士。冯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开发有同理心的机器人,以实现“人情味”的人机互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的研究内容包括人机对话和情感识别等。其中的一个方向是计算机美学,目标是让机器学习音乐和美术。她曾在2009-2014年担任 ICASSP(信号处理领域的最大会议)的区域主席,在2010,2011,2014,2016年担任INTERSPEECH(语音领域最大会议)的区域主席,在2013年担任ACL(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顶级会议)的技术主席,在2017年担任ACM SIGDIAL的主席,并将在2018和2020年担任ICASSP的技术主席。她现任Computer Speech and Language的编辑,并曾担任IEEE/ACM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的副编辑。她是世界经济论坛的人工智能委员会专家。
冯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开发有同理心的机器人,以实现自然的人机互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的研究内容包括人机对话,情感识别等。其中的一个方向是计算机美学,目标是让机器学习音乐和美术。冯教授相信,只有美术设计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才能培育出革命性的新一代产品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她的团队发明了用深度学习识别音乐。并且现在正在研发人工智能的绘图工具,以方便艺术家创作新颖的艺术风格。
冯雁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不能只有智商,还需要有情商,即这样的技术需要“同理心”,能感同身受旁边人的想法和感觉。比如客户服务的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代替,那这个人工智能就必须明白人需要什么,当与人工智能“沟通”的时候,没有“同理心”就会产生沟通的障碍。
当机器人刚刚商业化使用时,用户开始反映机器人太机械性,只会回答是或否。五年前,冯雁团队开始研究情感,他们曾致力于研究音乐情感的识别。冯教授也提出使用信号处理的方法,改变声音的情感色彩,使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冯雁和她的团队正致力于开发一款叫做超女“萨拉”的情感识别人工智能。“她能够通过多种模块共同识别人的情感,真正的难点就在于当你又哭又笑,或者使用反讽语气的时候”识别情绪,这要求机器可以通过对语音识别、语义识别、表情识别综合分析,未来还希望能够加入身体语言的识别。这样的综合工作实际上是很多研究的结合,与此同时,还需要和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共同合作来完成这个目标。
尽管一直存在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机器人最后能不能拥有人类的思维和情感甚至超越人类的争论,目前这个答案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未来,人性化的人工智能必然可以感知人类的情绪,满足人类更多元的情感交流需求。
在今年的「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中,冯雁教授将莅临12月3-4日“激活创新”圆桌对话现场,同现场嘉宾共同探讨关于这个“世界的未来”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