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

艺术的创建助推人类未来  

2017-12-02

gai.png


艺术的创建皆归于人类的创见,其既不是出于无稽,更不会归于无妄;其既非乌托邦,亦非乌有乡。


艺术创作即是不断对生活提出构想,这种构想不同于基于技术演进的积跬步至千里,艺术家的构想,是帮助人类思考与想象,于当前现实障目之下的局限约束中远逸。而这种远逸的目的,恰是希望人能够重新成为人,是为人类描绘一幅人之生活的应有图景,一种人之心性的本来样貌。


在今年的「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讲坛中,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院长,将引领大家从艺术的视角出发,洞见充实精神与踏实理想上的未来。

嘉宾微信-05.jpg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曾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上海双年展等展览项目的策展工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范迪安一直奔波于全世界各国的文化界,积极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运动与国际艺术交流。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一职之后,他策略性地将这一方式和资源带入美术馆,使得这一国家级美术馆逐渐承担起了当代艺术传播和普及的职能,引领着当代艺术从囿于地下到面向大众的过程。


艺术面向未来


2005年12月,范迪安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在任期间,范迪安将中国美术馆从一家“展览馆”变成了“美术馆”,成为了向公众普及艺术的平台:2007年,“美国艺术三百年:适应与革新”展上,美国艺术300年“全明星”亮相;2008年1月19日开幕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观展人次创纪录地突破了60万;2008年3月,展览“合成时代”中,无数机械、大屏幕和互动游戏被放进了展厅,“新媒体艺术”向大众重装亮相;2008年8月19日,中国美术馆首个中国当代艺术家大型个展“蔡国强:我想要相信”开展……


作为国家级美术馆馆长的范迪安,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国家美术馆不一定天生保守。”


经过不断引进新兴的艺术媒介与形态,中国美术馆成为新锐与经典并重的本土现代美术馆,实现了从过往以艺术家为中心,向如今以公众为中心的转向,让公众逐渐开始去了解艺术发展的趋向,懂得艺术的未来将寄于何物,路在何方。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处在剧烈变革之中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艺术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创作资源,艺术家感受着外部世界的变化和现实生活的变迁,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孕育起关于世界的图像,并且努力使艺术表达成为自我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桥梁,用自己的语言述说自我的情感。如果说艺术在传统的概念上是一面自然之镜的话,在今天它已经是一面社会之镜和心灵之镜,透过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

640.jpg


2013年,范迪安为《ChiFra 2013中法艺术展》撰写展览前言,文中对变革中的社会与艺术家创作源泉的关系、当代艺术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对中国、对当代、对艺术阐述了提纲挈领剖析分明的一席通彻要言。艺术的丰富性来自艺术家的开放性与敏锐的洞察力,艺术随国家自由而蓬勃,随时代开放而向前。


履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后,范迪安对学生们提出了几点要求:


——要胸怀梦想,更要面对现实,让思想内涵真正沉浸到艺术作品中去,思想的深度决定了发展的高度;

——用更加宽阔的眼界去看待事物,反观自我,视野的广度决定了创新的力度;

——全面吸收各种知识,学习的态度决定了成长的速度。


美院从历史尘仆中走来,在“引西润中”险阻重重举步维艰时,徐悲鸿院长曾力倡中国画写实改良,引领美院弃绝保守,终辟出一条中国艺术发展的前行之路。


这种破风前行锐意开放的精神接续传承,在范迪安院长引领下的美院,更在专业素养的专精笃行之外,帮助学生发展完善自我专业语言,更注重通识教育与综合素质,要通晓艺术之发展,理解社会之现实,关心人类之未来。


12月4日的“激活创新”圆桌对话中,作为活动唯一一位中国大陆嘉宾,亦是主办方代表的范迪安院长将作最后发言。让自身艺术的创建助推人类的创见,为人类描绘人之生活、人之心性。不起空中楼,不建乌托邦,以大情怀,创大艺术,为大未来。


3副本.jpg


我们期待您对「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的关注,希望您对未来教育话题提出问题。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未知,欲知。未来,已来。


The unknown, will be known. The future, is here.




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星号为必填项目